AsianLII [Home] [Databases] [WorldLII] [Search] [Feedback]

湖北省地方法规

You are here:  AsianLII >> Databases >> 湖北省地方法规 >> 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

[Database Search] [Name Search] [Noteup] [Help]

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

  【发布单位】818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6-09-21

  【生效日期】1996-09-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1996年9月21日)  《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于1996年9月21日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

       (1996年9月21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散居少数民族是指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和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但不是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领导,根据散居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帮助散居少数民族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下同)以上人民政府的民族事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散居少数民族工作。

 第四条 各级国家机关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散居少数民族公民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各民族公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法制和民族政策的教育。

  各民族公民应当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加强团结,共同进步。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在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

 第七条 散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30%以上的乡(镇),可以建立民族乡(镇)。特殊情况下,人口比例可以略低于30%。

  民族乡(镇)的建立,必须由该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县人民政府审核,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同意,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民族乡(镇)的乡(镇)长由建立民族乡(镇)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中,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应当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适应。

 第九条 民族乡(镇)的国家机关除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九条和第六十一条所赋予的职权外,还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制定管理和开发本民族乡(镇)境内自然资源的规划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及社会事业的特殊措施;

  (二)制定本民族乡(镇)民族团结进步公约。

 第十条 散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的村,可以建立民族村。

  民族村的建立,由该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民族村的村民委员会,以建立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公民为主组成。

 第十二条 在城镇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的社区范围内,散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30%以上的,可以建立民族街。

  民族街的建立,由该社区街道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县人民政府批准,报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民族街的街道居民委员会成员中,散居少数民族公民所占比例应当与其人口比例相适应。

 第十四条 本省境内同一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的,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应当有代表。

  本省境内,同一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达到3000人以上或者接近3000人的,在省人民代表大会中应当有代表。

  设区的市、自治州境内,同一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达到1000人以上或者接近1000人的,在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中应当有代表。

  县境内,同一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达到500人以上或者接近500人的,在县人民代表大会中应当有代表。

  同一散居少数民族应选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五条 辖有民族乡(镇)的县、辖有民族村的乡(镇)、辖有民族街的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散居少数民族干部。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处理涉及散居少数民族的特殊问题,应当与散居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协商。

 第十七条 禁止对少数民族的歧视,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禁止使用带有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带有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碑碣、匾联等,应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

  禁止在报纸、杂志、书籍、音像等出版物和广播、电视、演出中出现带有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的语言、文字、图像和画面。

 第十八条 散居少数民族公民受到民族侮辱或者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有向国家机关控告和申诉的权利。有关国家机关对散居少数民族公民的控告和申诉,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三章 发展散居少数民族经济

 第十九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对民族乡(镇)实行优惠财政体制。

  民族乡(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项目基数,由其上一级国家机关比照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政策确定。民族乡(镇)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定额上缴,上缴的数额一定几年不变,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由上级财政给予定额补贴。

  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给民族乡(镇)安排一定的机动财力,设立5%的机动金和预备费。

  民族乡(镇)地方财政收入超收部分和财政支出节余的资金,应当全部留给民族乡(镇)使用。

 第二十条 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帮助民族乡(镇)、民族村和民族街开发资源,搞活流通,发展经济。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散居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设立散居少数民族事业费,并纳入财政预算。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和帮助民族乡(镇)、民族村和民族街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上级人民政府在分配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专项资金及其他固定或者临时专项资金时,应当照顾民族乡(镇)的利益;在分配扶贫专项物资时,应当照顾贫困民族乡(镇)、民族村以及散居少数民族户的需要。

  上级人民政府拨给的少数民族专项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克扣。

 第二十一条 对散居少数民族用于生产建设、资源开发和民族用品生产的贷款,金融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在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投向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二十二条 对民族企业实行下列优惠政策:

  (一)民族乡(镇)所办企业,经县财政和县地方税务部门审核报省财政和省地方税务部门批准,定期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民族乡(镇)新办的企业,经县财政和县地方税务部门批准后,在三年内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民族乡(镇)自办的企业和清真饮食企业,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上款所列企业的地方税收,可以先按税法的规定征收,然后由财政列支返还。

  民族乡(镇)的少数民族农民屠宰自己食用的应税牲畜缴纳屠宰税确有困难的,根据有关规定减征或者免征屠宰税。散居少数民族农民在国家认定的本民族节日里屠宰自己食用的应税牲畜,免征屠宰税。

      第四章 发展散居少数民族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镇)、民族村和民族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协作。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散居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及居住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立民族学校,或者在普通小学和中学内设立民族班。

  设立民族学校和民族班,由县人民政府教育和民族事务主管部门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教育和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民族学校在经费、师资等方面予以照顾。

  辖有民族乡(镇)、民族村和民族街的县,应当设立散居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

  辖有民族乡(镇)的县的县人民政府应当逐年增加民族乡(镇)的教育经费。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散居少数民族开展具有民族特点的传统文化艺术活动。民族乡(镇)、民族街应当办好民族文化站,民族村应当办好民族文化室。

  有条件的民族乡(镇)应当定期召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二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镇)、民族村和民族街建设卫生基础设施,培养少数民族医务人员,发展民族传统医药,加强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工作。

  散居少数民族应当实行计划生育。

 第二十八条 上级人民政府对长期在民族乡(镇)工作的教师、医生及其他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应当给予优惠待遇。

          第五章 培养散居少数民族人才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培养散居少数民族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

  各级国家机关在录用、选拔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时,应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选拔散居少数民族公民。必要时,可以划出专项指标,放宽录用、选拔条件。

 第三十条 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在录取学生时,对散居少数民族考生给予在考试总分基础上增加10分的照顾。定向招收散居少数民族学生时,可以给予高于10分的照顾。

 第三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录用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录用散居少数民族公民。

  任何企业事业单位不得以生活习惯为由拒绝录用散居少数民族公民。

 第三十二条 民族乡(镇)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职工,享受生活补贴。补贴标准和经费来源,比照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尊重散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市政管理和市政建设中,应当照顾散居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和实际需要。

  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有清真饮食习惯的散居少数民族合理设置必要的饭店、食品店、肉类供应点。

 第三十四条 在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公民较多的单位,应当设立清真食堂或者清真灶。没有条件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发放清真伙食补助费。

  清真饮食服务和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凡属用少数民族专项资金投资的,应当由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管理人员。此类企业实行承包、租赁时,一般应当由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公民承包、租赁。

  清真食品的运输车辆、计量器具、储藏容器和加工、销售场地应当保证专用。

 第三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具有特殊丧葬习俗的散居少数民族妥善安排墓地,并采取措施加强散居少数民族的殡葬服务。

  城市人民政府对散居少数民族公民自愿实行丧葬改革的,应当给予支持。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强迫具有特殊丧葬习俗的散居少数民族实行丧葬改革。

 第三十六条 散居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

              第七章 罚则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由民族事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权限,责令其停止有关活动,没收并妥善处理有关制品。对有关单位,责令其停产停业整顿,没收其违法所得,并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对有关责任人,责令其作出补救措施,并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给予有关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因处理不及时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五款规定,截留、挪用或者克扣少数民族专款的;

  (三)违反本条例条三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强迫散居少数民族改革丧葬习俗,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以生活习惯为由拒绝录用散居少数民族公民的,由该企业、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该企业、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给予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有关部门应当立即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由本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有关人员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AsianLII: Copyright Policy | Disclaimers | Privacy Policy | Feedback
URL: http://www.asianlii.org/chi/cn/legis/hb/laws/e1576ee2bceec575782f5511626f346532f19ccf